《在伊犁》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书作者、“人民艺术家”王蒙回忆起在新疆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从1953年创作《青春万岁》开始,王蒙发表了2000多万字的作品,被译成30余种文字。尽管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依然保持充沛的创造力。
1965年,王蒙来到伊宁市巴彦岱镇,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六年的经历成为他后来创作“新疆叙事”系列作品的重要源泉。《在伊犁》系列作品正是以这段经历为背景,在1983年至1984年间完成。此次重新出版的《在伊犁》特别恢复了代序《故乡行——重返巴彦岱》,记录了1981年王蒙再回新疆时的故事。王蒙将对这片热土的深情化作笔端的文字,为新时代读者了解新疆打开了一扇窗。
王蒙在后记中提到,《在伊犁》收录了八篇篇幅不一的小说,记载了他在伊犁的所见所闻。另一篇小说《鹰谷》虽然不是在伊犁的生活经历,但因写法、事件和情绪一致也被收录其中。他在书中写道,无论何时谈起伊犁,总是兴高采烈、感慨万千,时间越久远,那些记忆反而愈加生动迷人。
后来,王蒙再次回到伊犁调研,看到故地的发展变化令他欣喜。小土房子已经拆掉,现在是居民区的一条通道。笔直的道路和水渠,整齐的新居民点,一切都显得有条有理,方便漂亮。王蒙感叹,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像天山上的明月一样光亮饱满。
一个多月前,首届新疆全民阅读大会暨2024新疆书展在乌鲁木齐举办,王蒙如约而至。在他身上,似乎有一股鲜活的生命力,诠释了什么叫作“青春不老”。1963年底,王蒙告别北京,举家来到新疆。尽管面临诸多不同,但他依然兴奋不已。在新疆的16年里,王蒙先是成为自治区文联的一名编辑,后来又走到乡村,和乡亲们一起劳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坚信作家深入生活要与各族人民心连心。
王蒙离开新疆时,30多位各族朋友到火车站送别他,他泪流满面。回到北京后,新疆辽阔大地上色彩丰盛的生活成为他积极乐观、幽默自信的生命底色,也成了他广饶多姿的文学创作资源。2015年,王蒙创作的《这边风景》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展示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伊犁各族百姓的生活。
王蒙常常说新疆人民对他恩重如山。他曾多次提到一个故事:1971年,因为工作调动,王蒙离开巴彦岱前往乌鲁木齐,分别时,一位名叫阿西穆·玉素甫的老支书拉着他的手说:“你随时可以带着全家回来,我这里时刻为你准备着。”离开40多年来,王蒙回新疆近40次,这让他觉得新疆并未变得遥远。
有人说,《在伊犁》这部作品能够时隔40年再版却力量不减,是因为作家对一方土地和人民的真情实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评价,《在伊犁》的艺术魅力来自生活和人民,书中的人物形象传递出勤劳、善良、坚毅,激励一代又一代读者发现生命之真、人性之善、生活之美。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表示,《在伊犁》是新疆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现实意义。
新时代以来,王蒙、刘亮程、李娟等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把手中的笔和新疆这片沃土的脉搏心跳紧紧贴合在一起,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创作出一部部优秀题材文学作品,极大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文学的力量。王蒙在《在伊犁》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上分享道:“在写作这些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是民族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深情,也许是40年后再出《在伊犁》的意义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自福锐宝TOP,本文标题:《王蒙《在伊犁》新书发布会举行 深情书写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