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京沪论坛”成功举办
11月16日下午,首届“京沪论坛”在京举办,主题为“如何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论坛发布了《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展与未来》两份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校长应汉杰表示,本次论坛依托京沪两地在科技和教育资源上的深厚积累,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彰显了两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的使命与担当。他认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加快培育体系化战略科技力量,赋能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推进整合式创新,协同攻关重大科学问题,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坚持自主与开放并重,不断推进世界性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认为,面对技术快速进步带来的挑战,应当坚持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他提出完善顶层设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企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面向市场实际需求,以高质量科技供给带动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注重人才培育,广泛吸引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科技先进国家和地区协同开展科研项目,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主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杰发布了《北京推动全球领先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进程、问题与建议》报告。报告建议将突出全球最为前沿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导向的基础研究作为首要任务;确立以打造北京特色优势高精尖制造业体系和京津冀区域内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为核心支撑的发展模式;推进北京科技服务业的结构优化升级,探索打造具有北京特色优势的“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导向的服务业;强化推进全球人才高地建设领域的改革突破;瞄准打造北京作为全球科技创新转移中心、全球技术交易中心、全球知识产权出口中心、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塑造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上海财经大学执行院长余典范发布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展与未来》报告。报告介绍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实践,并分析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竞合态势,提出强化基础研究规划布局、推动创新全链条贯通、打造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探索成果产业化新模式、加快京沪粤合作进程等建议。
专题演讲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话题发表演讲。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作会议总结发言,强调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的变革。他表示,京沪两地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有特点,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合作,促进创新资源流动,产生更大的区域协同创新。希望两校继续加强协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协同攻关提供智慧和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福锐宝TOP,本文标题:《首届“京沪论坛”成功举办 聚焦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