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1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冬春季节是流感、肺炎支原体感染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疾病的高发期,可能会面临多种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或同时流行的风险。
近期,除了常见的甲流、乙流,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呈现出抬头趋势。进入11月以来,安徽、辽宁、山西、甘肃、河南等地疾控中心相继发布提醒,呼吁公众注意秋冬季肺炎支原体感染。2023年8月至2024年2月期间,我国经历了一轮肺炎支原体的流行,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儿童医院出现就诊高峰,甚至有报道称“阿奇霉素断货”。
今年秋冬,新冠的流行水平不高,但肺炎支原体和鼻病毒却显示出流行的迹象。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副研究员彭质斌指出,当前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和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例中,肺炎支原体在14岁以下儿童中的核酸检测阳性率较高。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而南方省份则较低。
今年9月左右,北方部分省份肺炎支原体活动水平再次上升,受影响的主要人群是5至14岁的学龄儿童。这与去年情况不同,去年南方省份的流行强度略高于北方。中国疾控中心、北京市疾控中心、河南省疾控中心等机构接连发布文章,提醒公众科学应对肺炎支原体感染。
媒体报道显示,多地医院儿科门诊中,支原体肺炎的比例正在增加。北京朝阳医院儿科副主任常贺生表示,目前流行的呼吸道病原体包括肺炎支原体、鼻病毒等,与去年相比,今年儿童肺炎支原体和病毒混合感染的情况较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接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数量较上个月同期增长了约30%,其中相当比例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该院儿科主任韩彤妍表示,新入园、新入学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影响。
相比之下,南方部分地区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较为平缓。广州多家医院的儿科门诊就诊量正常,未出现拥挤现象。广州某三甲医院儿科护士表示,目前儿科接诊量没有明显增多,可能是换季尚未到来。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发病人群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人是肺炎支原体唯一的天然宿主,所有人都可能感染,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人群聚集场所,如学校、宿舍、养老院、医院等。感染后最常引起的是呼吸系统的轻度感染,只有少数情况下可引起肺炎。
尽管感染后一般是轻症,具有自限性,但支原体肺炎的咳嗽通常会比其他类型的肺炎更加顽固和持续更长时间。对于有哮喘的人,这种感染可能会加重症状。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于磊介绍,在恢复阶段,孩子的病情会得到控制,但咳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有的可达1-2个月。少部分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可能出现远期后遗症,如闭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肺坏死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症状与其他呼吸道病原菌感染相似,容易混淆。如果不及时识别症状,可能会延误病情。从症状上看,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发热、乏力、呼吸急促、咳痰(少量白色黏痰)等;流感病毒感染则以持续性高热为主,伴有头痛、肌肉疼痛、咳嗽、流涕等。
河北保定第七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月兰建议,针对刚发病的大龄患儿,若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及时前往医院,可适当居家先观察1-2天,以休养为主。若3天后孩子仍然高热,或是剧烈咳嗽、精神萎靡等,则需尽快前往医院。专家提示,由于肺炎支原体缺乏细胞壁,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对它是无效的,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合理用药,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推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作为首选治疗,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等。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适用于8周岁以上儿童,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适用于18周岁以上人群。然而,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因此,频繁换药可能导致效果不佳,反而更容易产生耐药。
目前,肺炎支原体没有针对性的疫苗,但高危人群可在流行季节接种流感、肺炎球菌等疫苗,预防多种细菌病毒混合感染带来的严重后果。此外,生活中也要注意防范,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高发期适当避开密集场所等。如果患儿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弱、睡眠多、纳食明显减少、呼吸快、喘息、胸痛等症状,家长应提高警惕,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转载请注明来自福锐宝TOP,本文标题:《新一轮感染又来了门诊量激增,肺炎支原体感染耐药率高怎么办? 儿童成主要受影响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