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于12月2日发布第17号公告,决定自2025年1月起启用新修订的狭义货币(M1)统计口径。修订后的M1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这意味着M1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作为经济基本面先行指标的M1开始大幅扩容。
M1扩容意味着什么?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钱的形式并不重要,但对于宏观经济分析决策者而言,这是一个重要节点。它不仅影响既有的货币供应量分析逻辑,还将修正M1的信号功能,影响央行的货币投放,并传递到物价波动,影响居民的生活和投资决策。
对宏观货币政策决策者来说,了解全社会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量及货币流动性强弱至关重要。不同层次的货币流动性不同,周转速度也不同,因此需要科学分层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保持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匹配性。通过监控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活动中的流动性状况,预测通胀压力,评估经济增长和投资趋势,从而做出科学的货币投放与回笼决策,提升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从历史沿革看,我国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1994年首次设定了从M0到M3四个基本货币层次,并公布M0、M1和M2的供应量。此后,人民银行根据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变化多次调整货币供应量口径,其中M2的统计口径逐步拓展,但M1统计口径一直较为稳定。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各种货币形式的流动性发生了巨大变化,M1统计口径需要适应性调整。实际上,个人活期存款已具备转账支付功能,其流动性与单位活期存款相同,理应计入M1;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也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应纳入M1。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M1统计口径大都包含个人活期性质的存款及其他高流动性的支付工具。
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纳入M1统计后,M1规模将大大扩展,货币供应量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其货币供给信号功能也将发生变化。截至10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为63.34万亿元,同比减少4.13万亿元,同比下降6.1%;广义货币M2余额为309.71万亿元,同比增加21.48万亿元,同比增长7.5%;M1与M2增速剪刀差为-13.6个百分点。按新统计口径调整后,M1规模扩大到105.06万亿元,占M2的比重将由20%升至34%,M1的同比增速将调整为-2.33%,降幅较调整前收窄3.77个百分点。M1与M2增速剪刀差缩小至-9.83个百分点。
尽管M1扩容还不足以改变其增速持续为负的趋势,但从货币分层的基本逻辑重新梳理了狭义货币范畴,使M1作为先行指标的信号更趋真实,为央行宏观调控决策和微观主体投资决策提供了更可信的依据。M1的变化对经济基本面有明显的领先性,扩容后将进一步提升M1的代表性和敏感度,中央银行可以更准确地通过观察M1的变化来掌握货币投放力度,实施精准的货币政策调控。M1与微观预期及经济基本面密切相关,反映了企业资金松紧程度和经济活动活跃度等情况,扩容后整体增速振荡性趋缓,有助于提高货币供应量调节的精准性和适度性。
此外,M1扩容还将提升市场经营主体的敏感性,帮助市场主体更好地捕捉市场需求变化。M1指标对股市和房地产投资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M1反映的是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而M2则反映现实和潜在的购买力。M1和M2的增速剪刀差反映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相对变化。M1增加意味着投资者信心增强,M1和M2的增速剪刀差为正时,经济活跃度提高,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呈上涨趋势;反之则呈下跌趋势。M1扩容后这种指向性或进一步增强。
最后,M1扩容有助于与国际货币体系接轨,促进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M1统计口径通常包括现金和活期存款,而我国既有的M1统计口径较窄。此次扩容实际上是统计逻辑的回归,有助于提高国际间的可比性,便于进行国际比较和分析,促进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和合作,降低市场和汇率的不确定性,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转载请注明来自福锐宝TOP,本文标题:《M1的扩容将改变什么 货币信号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