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偶剧经历了长时间的繁荣与低迷,其“遇冷”现象揭示了创作模式和内容生态的问题,也反映了视听行业整体格局的变化。
近期,《永夜星河》《珠帘玉幕》《大梦归离》等几部古装偶像剧相继播出,似乎给下半年相对沉寂的古偶剧市场带来了一些活力。尽管主创们尝试在传统模式中寻求创新,如引入新奇角色设定、穿越元素以及游戏化叙事,但随着剧情推进,这些新颖之处逐渐失去吸引力,暴露出完成度不足和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一些剧集播出过半热度就开始下降,甚至口碑下滑,未能出现全民关注的大热作品。这引发了对古偶剧流量密码失效的思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古偶剧一直是影视行业的“造星利器”。这类剧集通常以年轻演员为主角,每年都有新人因出演古偶剧而迅速走红。然而近年来,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少见。即使有流量演员参与,按照相同路径制作,也难以再现昔日辉煌。
古偶剧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特定创作模式导致的同质化。高昂的制作成本使得主创倾向于采用“大IP+流量”的模式来确保投资回报率。这种方式往往围绕某个流量明星展开,从选角到制作都以此为核心。这种商业考量并不符合艺术创作规律,导致大量相似剧集涌现。例如,《甄嬛传》后的宫斗剧,《花千骨》后的仙侠剧,《琅琊榜》后的谋略剧,以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后的宅门剧。虽然这些剧集不完全是古偶剧,但其中的热门元素对古偶剧产生了持续影响。一部剧的成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盲目模仿并不能复制成功。
此外,随着短视频和其他娱乐形式的兴起,观众有了更多选择。古偶剧曾经凭借简单直白的剧情和浪漫爱情故事吸引观众,但在当前环境下,微短剧、综艺、游戏、动画等多元文化娱乐形式更受青睐。古偶剧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也是古偶剧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今,观众对剧集质量要求更高,精品剧集如《山花烂漫时》《小巷人家》展示了市场的高需求。古偶剧需要摆脱同质化,回归艺术创作的本质,讲好故事,切中时代脉搏,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影视剧的发展过程中,追捧“爆款公式”的现象不仅限于古偶剧,在其他类型中也有类似问题。高投入高成本的制作模式使得出品方始终面临投资回报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只有真正打磨作品、潜心创作的团队才能获得高回报。古偶剧市场的遇冷或许正是行业沉淀革新之时,为愿意用心创作的人提供了新的机遇。
转载请注明来自福锐宝TOP,本文标题:《古偶剧的流量密码为什么失灵了 同质化与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