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30187.3万,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增长22.3%,居民年住院率为21.4%。这一住院率不仅实现了较快增长,还超过了2010年至2019年全球OECD国家14%的平均住院率。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从横、纵向比较来看,我国的住院率过高,可能是非必要的,也给医保资金带来了压力。推动住院率高速增长的因素包括床位数过快增长、DRG/DIP改革等。这些因素背后是医疗机构在盈利困境中挣扎求生。此外,患者寻求更全面的医保报销、此前被压抑的医疗需求回升以及部分医疗机构存在的住院骗保行为,也共同推高了住院率。
根据《公报》,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30187.3万,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增长22.3%,居民年住院率为21.4%。2003年,我国居民年住院率仅为4.7%。目前,我国住院率的增速和绝对值均处于高位。
金春林认为,21.4%的住院率反常偏高,可能存在过度住院的情形。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也指出,职工医保的退休人员住院率接近50%,即每两名退休人员就有一人要住院治疗,这个比例可能确实太高。金春林建议,居民年住院率维持在18%上下较为合适,并强调需要区分急性期住院、康复性住院以及护理性住院的数据。
我国居民年住院率水平呈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分布规律。这种分布与区域间的医疗保障水平有关。门诊报销有金额限制和病种限制,在限制越多的地方,人们为了医保报销会更多选择住院。
过去几年,我国医疗机构床位数大量增长。据《公报》,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017.4万张,每千人7.23张。期间,我国医疗机构新增床位数达276万张。虽然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为79.4%,但二级医院及以下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较低,甚至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供方可能出现为了不让床位空置而导致的“创造式住院”需求。
DRG/DIP改革旨在将医保基金向医疗机构“按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付费”,从而实现标准化支付。但这种支付方式也可能导致分解住院和多次住院的情况。相关部门已就DRG/DIP改革的实践难题展开探索,提出要用好特例单议机制为复杂危重病人兜底。
医疗机构面临生存困境。2020年,全国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李卫所在的医院已经连续数年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分析各个科室的盈亏状况。即使是上市公司,也在医疗机构领域难以分得一杯羹。趋利心态导致供应方需维持满负荷运转,而需方则因门诊报销受限而增加住院需求。
尽管住院率高企有目共睹,但目前的住院数据中有多少不合理住院尚待分辨。金春林提出,需要从甄别病人合理住院指征、监测病人住院频次等方面发现不合理住院,并分离急性期住院和康复性住院数据,以准确判断住院率是否合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福锐宝TOP,本文标题:《专家称我国可能存在过度住院情形 住院率增速过快引发关注》